- 索 引 號:QZ02101-0200-2021-00033
- 備注/文號:泉豐政綜〔2021〕48號
- 發布機構: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1-05-26
各街道辦事處,區直各單位,各園區管委會:
《泉州市豐澤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區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完成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泉州市豐澤區人民政府
2021年5月26日
(此件主動公開)
泉州市豐澤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
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1月27日區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批準)
一、穩中求進,趕超跨越,開啟豐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1
二、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奮力譜寫泉州城市核心區建設新篇章 11
五、堅守科創核心地位,鍛造中心城市創新靈魂和核心競爭力 27
(一)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 53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戰略機遇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質量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精準謀劃豐澤未來五年發展藍圖,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穩中求進,趕超跨越,開啟豐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十三五”以來,豐澤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產業高端化、功能完善化、環境生態化、生活品質化”的現代化城市核心區建設,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基本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1.突出目標導向、綜合施策,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量與質并舉。2016-2020年全區GDP年均增長7.4%,2020年GDP達763.92億元;每平方公里創造GDP近6億元,土地經濟密度居全市前列;三次產業結構從2015年的0.29∶30.94∶68.77調整為2020年的0.22∶19.47∶80.31,成為全省第四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超80%的縣(市、區),分別榮獲2018、2019年泉州市縣(市、區)第三產業發展工作績效考評第一名。
2.突出項目帶動、挖潛擴能,重點建設項目進展良好。主動融入全市環灣建設及生態連綿帶建設工作大局,逐年擴大重點項目建設規模及產業項目總數和投資比重,提升持續高質量發展能力,積極參與東海、城東、北峰、華大片區開發建設和中心市區“三舊改造”。城市更新改造全面提速,累計投入65億元實施重點城建項目85個,泉州公共文化中心等一批城市配套設施投入使用,拆遷房屋面積307萬m2、征收土地4281畝。西華洋片區刷新和諧征遷“豐澤速度”,后埔、南濱江等片區征遷實現開門紅。致力補短板、強基礎,持續開展項目攻堅、項目征遷、招商引資等活動,完善“五個一批”項目機制,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累計完成投資900億元以上,中淥廣場、泉州菲莉喜來登大酒店、泉州市正骨醫院北峰院區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南益廣場、東海泰禾廣場、匹克總部大廈等一批項目建成開業。招商引資取得良好質效,2018年、2019年獲評全市“項目攻堅”招商引資先進集體,累計簽約項目577個,總投資1009億元,為豐澤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3.突出創新引領、提質增效,現代化都市經濟格局初具雛形。創新創業創造合力凝聚,入選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并獲國務院辦公廳表彰激勵,成為全國62個區域類雙創示范基地中最具僑創優勢的活力區域之一,新增研發機構13個、眾創空間24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專利授權9843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3.4件,位居全市第三;主動對接市委人才“港灣計劃”,著力打造人才港灣“第一碼頭”,人才總量達17.61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2015年的3.56倍。數字經濟初具規模,累計30家企業列入省數字經濟項目庫,依托泉州軟件園、南威科技園等載體,軟件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保持年均10%以上較快增長態勢,全市占比超60%,綜合競爭力指數居全市前列。限上電商企業銷售額占限上社消零售總額16.1%,“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率”2019年績效考評指標排名全市第一。高新產業集聚壯大,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21.84%,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9家,累計83家;新增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37家、“專精特新”14家;入選省級“兩化融合”重點項目27個、省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3個。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持續開展第三產業提升年活動,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新增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國家級、省級服務型制造企業(平臺)3家、2家。加快第三產業載體建設,培育建設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1個,市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3個,出臺引導激勵措施,培育優質樓宇載體,加快東海高端樓宇經濟區繁榮發展。持續豐富“豐澤購物節”活動內涵,籌劃嘉年華活動、發放千萬消費券,線上線下齊發力,推動商貿消費擴張。推廣利用“金服云”平臺,開展“行長進企業”等活動,積極發揮金融服務保障作用,區屬政策性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投入運營。持續優化布局三大商圈業態,塑造鮮花港菊花節、購物節、婚博會等品牌。累計投入650億元實施136個重點服務業項目,電子商務、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漸成規模。
4.突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致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開展“領導干部一線辦公”活動周、營商環境“尋標·對標·創標”大比拼競賽、營商環境專項監測評估等活動,充分發揚和保持在包容普惠創新發展方面的優勢,營商環境“前沿距離”分數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40位。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現企業開辦“零費用”;成立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按照“五分離、五規范”要求,圓滿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的脫鉤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94%的區級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設立“多證合一”辦證大廳,以合證促簡政,企業開辦時限壓縮至1個工作日;市場主體從2015年的2.8萬戶增加到2020年的16萬戶。致力政府機構改革,啟動行政審批、財稅金融、國資國企、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改革,優化調整22個職能部門;55個社區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轄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城建、國投兩大區屬國資集團實體運作,業務量突破10億元;成立區委審計委員會,加強黨對審計工作領導,強化審計創新。
5.突出問題導向、拓展內涵,城市品質持續提升。致力完善基礎配套,推進“城市建設提速年”暨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活動,實施民生“XIN”行動,開展“美麗社區”“社區營造”等創建,累計投入65億元實施市政配套、房地產開發等85個城建項目,完成“兩高一通道”環境綜合整治,形成“四季有彩、全年有綠”的城市景觀帶。深化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打造37個美麗社區,82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開展全城植綠、生態連綿帶建設,建成山線、水線城市慢道30公里。致力改善城市交通環境,大力實施暢通工程,打通“斷頭路”,實施道路“白改黑”,完善城市主次干道路網,同時主動對接市城區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完成431個站點建設,投入13792輛自行車。致力精細化城市管理,數字城管采集立案數突破10萬件、處置率99%,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60%,持續開展占道經營、海漂垃圾、戶外廣告、共享單車、渣土車“滴灑漏”等專項整治;創建10個創新社區治理示范社區,實現社區綜合服務站全覆蓋。致力打造和諧人居環境,狠抓中央和省、市生態環保領域巡視巡察反饋問題整改,完成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違建拆除、圍墾養殖清退、潯美渠黑臭水體整治等重難點項目,大力治理餐飲油煙和“散亂污”涉氣企業,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圍繞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工作責任,結合環保目標責任制,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實施內溝河截污改造工程,開展東干渠清淤,北渠飲用水源水質Ⅲ類達標率100%,晉江蟳埔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綠化提升66.572萬平方米。致力建設智慧城市,投資4.5億元的“智慧豐澤”項目投入使用,推動政務、教育、綜治等6個領域智慧應用,城市運行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建成全市首個縣區級大數據中心并投入運營,在云計算中心、智慧政務、智慧校園、智慧社區、平安豐澤、智慧園區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
6.突出以人為本、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續增進。致力保障體系擴面提級。區本級財政民生相關支出84.6億元,年均增長8.9%。累計新增城鎮就業8.45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1%。重點服務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發放創業擔保貸款人數及額度均居全市前列;兌現失業、工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費率降低等政策,為企業和職工減負;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775元,較2015年提高65%,落實支出型貧困家庭低保工作,實施分級審批的臨時救助制度,設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城鎮居民基礎養老金、被征地養老保障金逐年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5%;區福利中心建設有序推進。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005套。致力公共服務普惠均衡發展。教育方面,新建、改(擴)建公辦學校22所,新增學位1萬余個;加強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移交、使用、管理,全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6.06%,83所民辦幼兒園全部通過等級評估驗收,15所幼兒園獲評“省級保教改革建設園”;實施“五名”培育工程,名師數量居全市前列;城東中學獲評“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泉州九中獲評“省一級達標高中”,7所學校獲評“省教育教學改革示范校”,24所學校獲評“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創建比例居全市首位;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推行“引企入校”的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教育品牌樹立標桿,被授予“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省首批教育強區”“省教育工作先進區”。醫療衛生方面,榮獲首屆新一輪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實地復審和省級“滅鼠、滅蚊、滅蟑、滅蠅”先進城區復查驗收;創建5個省級衛生社區,豐澤、北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獲“全國百強(優質)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稱號,率先在全省首創“人口健康助理員”,獲福建省級計生工作創新獎。開工建設正骨醫院北峰院區;新增醫療機構155家、床位975張,新增醫養結合服務點37個、康復治療室5個;正骨醫院榮獲“星耀中華·最具成長力中國醫院創新之星”“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泉州正骨療法(廖氏)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少林骨傷流派傳承工作室、泉州市正骨醫院工作站、林玉芬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進入實質性運作。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兩證合一”,推行中醫診所備案制,免費婚前醫學檢查與孕前優生健康“兩證合一”。設立全市首個老年健康遠程照護中心,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實現全覆蓋。文體方面,加強轄區文物安全保護,成功申報一批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市區首個“體醫融合”實踐基地、泉州骨傷科診療中心和運動防護中心正式揭牌;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融合發展,健身設施更趨完善,全國武術之鄉、第十一屆市運會等賽事成績斐然。致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實施“強基促穩”三年行動,有效處置社會治理風險點,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99.94%,中心城區警情5分鐘到場率95%;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嚴打暴恐、禁毒等專項行動成果顯著,刑事發案數降低43.7%;推行“互聯網+”法律援助工作,疫情期間緊急事項“網上辦”,確保援助服務不掉線,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區和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區等榮譽;嚴格落實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在全市率先投用“智慧用電”系統,市區兩級重大安全生產及消防突出問題整治有效,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實現“三下降”,消防火災起數降至近十年最低值;成立餐飲行業協會,建設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可追溯體系。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的發展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1.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十四五”時期的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受到巨大沖擊。“后疫情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將更加復雜,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經濟全球化與“去全球化”抬頭的矛盾加深,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大國科技競爭空前激烈。同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不僅僅是東亞區域合作極具標志性意義的成果,更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必將為促進地區的發展繁榮增添新動能,為世界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貢獻新力量”。RCEP進一步擴大豐澤出口市場空間,降低企業貿易成本,豐富進口商品的品類和數量。
2.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面向“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發展,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區域間發展競爭、創新競爭、人才競爭更加激烈,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黨中央明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持續顯現,進一步凸顯福建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福建省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做深做實新時代山海協作,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泉州市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海絲名城、制造強市,加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實施“跨江發展、跨域融合”戰略,加快城市由散到聚。豐澤區作為泉州文化政治的核心區,也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3.豐澤內部優勢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但自身短板問題日益凸顯。未來交通條件的變化,將助力豐澤的快速發展,興泉鐵路即將建成,與福廈動車形成“T”字型快速大動脈,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即將開工,以及中心市區“聚城暢通”工程,更將進一步加密客流、物流向豐澤快速匯集的通道。城市更新加速,西華洋片區動建,后埔、后渚、南濱江國際社區等片區拆遷,將為優化都市產業布局騰出更多發展空間。但是,“十四五”期間豐澤也面臨著多重困難和矛盾交織的復雜形勢:城區首位度不高,對環灣區域乃至全市域的輻射帶動力不夠強;高新技術、中高端人才等創新要素積累不足,新舊動能轉換尚需時日,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增大;海絲文化、閩南文化資源優勢釋放不足,對外開放步伐還需加快;營商環境還有較大差距,束縛創新創業創造的體制機制障礙比較多;空間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城市景觀品質亟待改善;新冠肺炎疫情下,衛生醫療、教育、文體旅游、健康養老等公共領域暴露出許多短板,生態環保和社會治理亟待加強等。
類 |
序 號 |
指標名稱 |
規模目標 |
完成情況 |
|||
2020年 目標值 |
年均增長(%) |
2020年 |
年均增長(%) |
||||
經 濟 發 展 |
1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
700 |
8.5 |
763 |
7.4 |
|
2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 |
12 |
-- |
12 |
-- |
||
3 |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
-- |
15 |
-- |
-2.3 |
||
4 |
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 |
-- |
5 |
-- |
-3.9 |
||
5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 |
4 |
-- |
-6.4 |
||
6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 |
13 |
-- |
10.7 |
||
7 |
海關出口商品總值 |
-- |
5 |
-- |
6.1 |
||
8 |
累積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驗資) |
5.5 |
-- |
3.2 |
-- |
||
產 業 升 級 |
9 |
工業增加值 |
-- |
7.3 |
-- |
1.7 |
|
10 |
第三產業增加值 |
-- |
9.5 |
-- |
8.8 |
||
11 |
三次產業比重 |
0.2:32.8:67 |
0.22:19.47:80.31 |
||||
12 |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
6.5 |
-- |
23.4 |
-- |
||
社 會 民 生 |
13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萬元) |
6 |
6.5 |
6.01 |
6.3 |
|
14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1 |
-- |
2.28 |
-- |
||
15 |
每萬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數(人) |
750 |
-- |
750 |
-- |
||
16 |
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 (張,常住人口) |
4.0 |
-- |
4.01 |
-- |
||
17 |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生數 (人,常住人口) |
2.0 |
-- |
2.99 |
-- |
||
18 |
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2019年完成市下達任務 |
||||
19 |
森林覆蓋率(%) |
30.38 |
-- |
30.73 |
-- |
||
20 |
城市空氣顆粒物(PM2.5)濃度 (mg/m3) |
0.035 |
-- |
0.021 |
-- |
||
21 |
海水水質達到或優于二類水質標準 的海域面積比例(%) |
72 |
-- |
83.3 |
-- |
||
22 |
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 |
工業二氧化硫 新增削減量 |
215 |
-- |
430.70 |
-- |
|
工業化學需氧量 新增削減量 |
15 |
-- |
25.23 |
-- |
|||
工業氮氧化物 新增削減量 |
50 |
-- |
92.28 |
-- |
|||
工業氨氮新增削減量 |
1 |
-- |
1.41 |
-- |
二、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奮力譜寫泉州城市核心區建設新篇章
(一)總體要求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積極服務并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過程中,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提升中心城區的創新高度、經濟密度、服務溫度、幸福厚度,努力打造“產業高端化、功能完善化、環境生態化、生活品質化”的現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區。
堅持創新立區,加速動能轉換。始終把創新作為立區之本、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全鏈條創新政策體系、專業化創業孵化體系、高層次人才支撐體系,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逐步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都市發展模式。
堅持生態優先,促進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遵循生態規律,以生態連綿帶為抓手,構建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體??茖W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進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殲滅戰,提升濱海特色景觀品質,營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親水近綠空間。
堅持問題導向,擴大改革開放。“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推動擴大高水平開放和深化市場化改革互促共進,堅決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布局數字經濟、新基建、創新平臺等新發力點,著力增強有效供給能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堅持人民至上,共享美好生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始終把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擺在首位,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實施城市更新、公共空間塑造、公共服務供給,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完善城區治理體系和社區治理體系,建設韌性城市、健康城市、安全城市和未來城市,讓城市更有溫度。
2035年遠景目標:到二〇三五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時,我區與全省、全市一道基本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們將全力打造具有全省影響力的海絲文化中心、創新創業高地,加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區。屆時,我區綜合競爭力走在全省地級市核心區前列,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持續躍升,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形成更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市域科創中心地位凸顯,全面建成創新型城區;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形成更加完善、更具黏性的都市產業生態圈,打造市域商務中心、金融中心、文旅中心,基本建成現代化都市產業體系;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法治豐澤、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市域教育中心、人才強區、健康豐澤;深化生態區建設,中心城區展現高顏值、新形象,建成美麗豐澤,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帶動與區域合作戰略,打造對外交往、區間交流、體驗海絲的高端綜合服務中心,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平安豐澤建設達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2025年發展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左右,到2025年總量突破千億元大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5%;產業競爭力走在全市前列,城市品質明顯提高,社會民生全面進步。努力打造科技創新先行區、都市產業集聚區、時尚休閑引領區、區域交往中心區和宜居宜業樣板區。
——科技創新先行區。發揮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效應,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支撐的創新體系,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力爭至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年均增長17%以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6件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家。大力發展軟件與工業設計、知創產業,改造提升北峰、潯美工業園區,培優做強軟件信息、知識產權、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主導產業。
——都市產業集聚區。聚焦第三方綜合服務、供應鏈管理、大數據分析等重點產業,加快培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綠色建筑、金融服務等新興產業集群,力爭至202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加快盤活總部、樓宇、園區等閑置載體,引進一批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產業類項目,形成集生產制造、研發設計、中試成果轉化、產品展示和生產配套功能于一體的都市型全產業鏈條。
——時尚休閑引領區。依托十大商圈、各類創意產業園區,支持各類時尚品牌總部落戶豐澤,引進一批時尚設計、時尚買手、時尚品牌運營等高端人才,培育一批服務功能完善、服務模式創新、服務內容個性化的時尚服務載體,全面滿足大眾化、個性化休閑需求。鼓勵舉辦和承接時尚盛會及賽事,大力培育網紅經濟、首店經濟、夜間經濟,做強時尚元素輻射與帶動功能。
——區域交往中心區。發揮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優勢,用好駐豐單位、行業商協會、金融機構等資源,提高中心城區在區域之間的聯絡、交往、服務等綜合承載功能。打造一批特色小微產業園區,集聚壯大金融、法務、中介、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主動承接信息增值、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務型制造業務。加快東海高端中央商務區建設,布局總部經濟、精品會展、商貿交流、高端論壇等業態,構建商務交流集聚地。
——宜居宜業樣板區。高標準推進成片區、城中村、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布局建設社區養老、農貿市場、停車場等基礎設施,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邁出新步伐,建設溫暖、幸福、平安的宜居家園。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健康豐澤”戰略,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機制,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力爭至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以上。全面樹立綠色發展導向,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向綠色低碳轉變,努力實現生態環境更優美。
序號 |
指標名稱 |
單位 |
2025年目標 |
年均增長(%)[累計] |
屬性 |
|
經濟發展 |
1 |
地區生產總值 |
億元 |
1000 |
6.5左右 |
預期性 |
2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
萬元 |
-- |
5.9 |
預期性 |
|
3 |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82 |
[2] |
預期性 |
|
4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億元 |
-- |
5 |
預期性 |
|
5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億元 |
-- |
5 |
預期性 |
|
6 |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
件 |
4.5 |
-- |
預期性 |
|
7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 |
億元 |
6.5 |
17% |
預期性 |
|
8 |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
% |
33 |
2 |
預期性 |
|
9 |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18 |
[2] |
預期性 |
|
民生福祉 |
10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6.5 |
預期性 |
11 |
城鎮調查失業率 |
% |
<4 |
-- |
預期性 |
|
12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
萬人 |
6 |
21.14% |
預期性 |
|
13 |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2.5 |
[0.5] |
約束性 |
|
14 |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 |
人 |
3.05 |
-- |
預期性 |
|
15 |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
% |
95 |
[2] |
預期性 |
|
綠色生態 |
16 |
單位GDP能耗降幅 |
% |
完成市下達指標 |
約束性 |
|
17 |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
完成市下達指標 |
約束性 |
||
18 |
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
% |
完成市下達指標 |
約束性 |
||
19 |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
% |
完成市下達指標 |
約束性 |
||
20 |
森林覆蓋率 |
% |
29.85 |
-- |
約束性 |
|
21 |
PM2.5平均濃度 |
ug/m3 |
完成市下達指標 |
約束性 |
搶抓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新機遇,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推進兩大協同發展區、廈漳泉都市圈、三大中心城市和泉州環灣城市建設的戰略部署,按照市委“跨江發展、跨域融合”的要求,更好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和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基礎統籌作用,聚焦高能級平臺、高質量產業、高品質生活,優化城市空間格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守護“三山兩江”城市自然本底,推動城市建設由“外延式”增量擴張向“內涵式”存量優化轉變,打造擁江向灣、山水共融的現代化濱海城市。
緊跟“跨江發展”戰略,著眼城市首位度和綜合能級提升,構建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四大功能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統籌謀劃并加快推進片區改造項目和工業園區提升項目,進一步解決好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
1.高水平建設東海功能區,開辟城市集聚發展新空間。突出攻堅東海、造核強心,以東海高端中央商務區(CBD)建設為牽引,加快推進后埔、云山、后渚蓮垵及周邊片區改造提升,開展CBD區域道路網絡交通組織優化,提質提級CBD與周邊區域的交通聯系,補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短板,增加優質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資源供給,加大新產業新業態招商引資和培育發展,大力發展總部辦公、金融保險、跨境商務、商貿會展、星級酒店、郵輪游艇,打造面向環泉州灣區域的高端綜合服務中心。
2.高品位發展城東功能區,打造區域創新發展新引擎。保護好山海等生態資源,突出有序開發、精心打磨,加快推進南埔山、火車東站、西福、南濱江、金鳳嶼片區改造,積極推動城東火車站重新煥發生機,打造健康型山海生態宜居新城。進一步發揮成熟商圈、教育體育中心等優勢,依托華僑大學、潯美工業區、海西電子信息產業育成基地以及聯合石化、中國移動等企業總部,布局建設一批創新科技園區、小微園區、雙創空間、青年公寓,匯聚一批新型研發、工業設計、科技服務機構,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創新服務空間體系,打造創新驅動先導區和新經濟發展典范片區。
3.高標準提升北峰功能區,探索城市綠色發展新模式。著眼“洪澇洼地”向“公園社區”轉變、“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轉變,突出高點定位、生態優先,加快推進西華洋、集賢片區、花博園啟動區、新華路北拓及周邊片區改造,重點解決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的短板問題,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能力、人居環境品質,建成融文化、旅游、商業、居住、休閑為一體的公園式都市新區,全面提升泉州“北大門”的形象。發揮泉州動車站樞紐優勢,抓緊完善泉州軟件園的教育、居住、商業娛樂等配套設施,盤活整合北峰工業區,以數字科技為核心,重點布局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引入服務環泉州灣區域的先導性、主導性產業,打造產業轉型發展、城市有機更新的示范區。
4.高品質優化刺桐功能區,開創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徑。突出城市微更新、服務再提級,提升功能區文創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功能并增強輻射力,加快推進成洲、云谷、仁風工業園區改造提升,推進汽車改裝總廠轉型泉州創新創業廣場,實施“三降兩提”,降低開發強度、建筑尺度、人口密度,提高產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市級商業中心、旅游服務中心和低碳宜居型都市核心區。
強化交通對城市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深入實施中心市區“聚城暢通”工程,改造提升中心城區街巷道路網絡,爭取跨江跨海通道早日獲批投建,實現暢通循環,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壓力,提升市民、游客的交通滿意度。主動融入環灣都市區交通格局,提升交通能級,促進高快外聯一體化。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在“百路整修計劃”的基礎上,結合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系統治理“城市病”,全面實施街巷道路暢通工程,科學設置過街天橋,盡早啟動城市互通式立交橋建設,增加城市閉合式快速通道,暢通城市主街道,打通城市微循環。優化交叉口燈控系統配置,大力推行綠色公共交通,完善城區慢行系統,改善學校、商圈、寫字樓周邊的公共停車系統,降低市民獲取各種資源的通勤時間與成本。
強化城市設計引導,滿足市民之需,彰顯山海之美,打造“視覺清朗、空間協調、規范有序、整潔靚麗”的城市公共空間,讓市民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生活。
1.加快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短板,營造“完整社區”。深化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實施城市積水點改造、市政橋梁修繕和市政管網疏浚工程,建設海綿城市,深化垃圾分類“綠色革命”,推進城市地下空間統籌規劃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后埔片區、后渚片區棚戶區改造,強化城市設計與社區功能的融合,堅持以人為本、公益優先,以社區為單元,系統規劃建設“15分鐘社區生活圈”,統籌利用存量與增量空間資源,以0.8~1.2公里為服務半徑,3~10萬常住人口為服務對象,完善步行尺度的多樣化社區服務,合理增加鄰里中心、社區養老、社區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健身、口袋(袖珍)公園、應急避難等社區服務設施,拓展各類公共活動和交往空間,讓社區居民生活得更舒適更便利。
2.加強城市景觀風貌保護塑造,提升城市魅力。聚焦“兩江一灣”景觀展示面,強化重要街區、重要地段、重要節點的城市設計引導,加強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管控,留住凸顯海絲文化、閩南文化基因的城市肌理、建筑風格,打造最能體現泉州古今交融、山海特色的國際性城市景觀。重點實施“兩高一通道”環境綜合整治升級版,提升江濱北路、少林路、城東-北峰快速通道、城東街等門戶交通走廊,提升晉江大橋橋北、西福高速口等門戶節點生態景觀。重點打造一批“城市客廳”,如清源山-西湖文博展示客廳、南少林寺文化創新展示客廳、后渚港文化客廳、體育中心城市客廳、真武廟文化客廳、政務中心國際文化交往客廳、漁人碼頭漁港風情商業客廳等,形成吸引人流的重要地標景觀。
3.嚴守“三山兩江”城市自然底色,舒朗生態空間。引入“公園城市”理念,把清源山、桃花山、大坪山、晉江、洛陽江的生態價值深度融入城市、融入市井生活,以生態連綿帶建設為主抓手,強化山線綠道、生態廊道,優化提升城東南濱江片區、桃花山和大坪山等景區,讓城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加快推進生態廊道、山線綠道、濱江水線建設,深化晉江、洛陽江兩岸景觀環境綜合整治。通過規劃建綠、見縫插綠、拆墻見綠、立體增綠等方式,實施多元增綠,打造一批融合城市特色、文化內涵的街心公園、口袋公園、屋頂花園,增設一批兼具藝術性、生活性的城市家具小品,營造宜人的城市空間環境和豐富的公共空間體驗。
面向未來,積極運用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的全過程,加快實施5G新基建項目和智慧豐澤二期項目建設,打造“智慧豐澤”升級版。引入“數字孿生城市”理念,構建城市全要素數字信息模型,促進城市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全息映射和有序聯動,推動城市規劃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轉型。適度超前建設智能感知、邊緣計算、通信網絡等硬件設施,建設“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孵化符合未來發展方向和城市建設需求的優秀產品、解決方案。構建公共數據資源運營服務平臺,加強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整合共享,推動醫療、教育、交通、旅游等重點領域公共數據向社會主體深度有序開放,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基礎設施集約化、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推進民生服務便利化、推進生態宜居可持續化、推進產業發展數字化,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營造更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著力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在不斷升維、迭代中優化都市產業體系,做大做強豐澤服務業品牌,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區域首位度和輻射力,打造環泉州灣現代產業引領區。
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爭創“豐澤制造”新優勢。推動制造業優勢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支持企業開展產業鏈垂直整合和跨領域橫向發展,培育一批十億級的龍頭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大力扶持優勢企業參與軍品研發和生產,承接“軍轉民”產業化項目,打造具有豐澤特色的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紡織鞋服產業。重點完善供應鏈管理、材料研發、設計、新制造、新零售等產業生態,推動互動化、社群化、定制化運營,探索AI、VR等技術與時裝秀、電子商務、量體裁衣等場景的結合,提升服務體驗,培育新方向新領域的龍頭企業、重大平臺,搶占產業價值制高點,擦亮“中國童裝名城”城市IP。
機械裝備產業。突出高端化智能化,加快網絡協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等新模式培育和推廣,拓展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建設機器人產業園。
現代建筑產業。以泉州建筑服務產業園為引領,大力引進和培育建筑業施工總承包特級、一級資質企業,支持建筑企業總部建設;鼓勵投資咨詢、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等企業采取聯合經營、并購重組等方式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全過程工程咨詢企業。
以打造“面向大泉州的專業服務業高地”為目標,大力發展高端化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提升標準化、品牌化能力水平,培育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凸顯服務輻射全市功能。
數字服務業。突出以實體經濟賦能升級為導向,重點發展5G+工業互聯網、軟件信息服務、大數據云計算、線上服務新業態等領域。以推進泉州軟件與工業設計基地建設為抓手,以泉州軟件園、數字經濟產業園、豐澤(福建)聯通企業云計算產業園為核心,構筑大數據應用完整產業鏈條,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研發、中試和孵化基地。引進和培育地理數據、檔案數據、水務數據等數據采集企業,以及數據可視化、數據加工分析、數據交易、數據安全、數據集成等產業鏈企業。
金融服務業。發揮轄區金融機構集中的優勢,繼續加大力度吸引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創投機構在豐集聚發展,打造環泉州灣金融核心區和金融服務中心。推動地方法人銀行等金融機構上市。創新金融服務模式,重點發展信貸支持、信托服務、金融保險、證券服務、金融科技、財富管理等領域,積極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移動金融、消費金融、金融租賃等新型業態,鼓勵創新創業股權投資機構投資孵化期、初創期企業,打造各類優質資本聚集的“洼地”。搭建供應鏈金融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上下游中小企業之間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成運作,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電子商務產業。發揮東??缇成鷳B圈、泉州網商虛擬產業園等集聚作用,持續做大做強業態,推動電子商務向實體經濟加速滲透,提高傳統商貿業電子商務應用率,培育一批電商示范企業、網絡銷售品牌,加快跨境電商提檔升級,建設電子商務發展高地。加速推進華大電商園、元件廠電商園、現代美居生活廣場的集聚發展,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垂直電商平臺建設,著力在跨境電商平臺建設、業務流程、監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提升豐澤跨境電商集采能力。
文化旅游產業。突出融合并驅,發揮獨特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演藝娛樂,建設環清源山文化旅游產業帶,打造海絲文化旅游休閑目的地。以清源山5A級風景區、刺桐古港為龍頭,以轄區內正在申報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為核心元素,以海絲故事帶動提升“三帶六區”文化旅游空間,以綠道、水線串起濱海公園-森林公園-鄭成功公園-伊斯蘭教圣墓-少林寺-西湖公園-清源山,構建全域旅游格局。策劃推進一批重點文旅項目,做好東門窯遺址等申遺關聯點保護利用規劃和招商對接,推動鏡山書院、“聚巢清源”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蟳埔文化漁村等項目建設和運營,探索鮮花港生態露營基地建設,對接錦繡山莊研學游文旅項目、豐澤海峽冰雪運動中心項目落地。積極引入“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年會”、閩南語原創音樂賽事、國際合唱大賽、國內各大主持人金話筒等語言類賽事、影視藝術節、頒獎典禮、國際帆船賽(中體產業)、網絡主播頒獎評選(可與抖音合作舉辦盛典)、環泉州灣國際馬拉松賽、國際戲劇節、音樂節等,構建首映禮之地、劇本創作、發行基地和影視拍攝等完整產業鏈條的音樂及影視產業。
時尚商貿產業。鞏固提升市域中心地位,全面推進中心城區、東海、城東三大核心商圈和十大商業片區轉型升級,建設一批具有區域集聚輻射力的時尚消費地標。優化布局夜間經濟,打造東海大街“食光通道”、中駿世界城“樂活里”、泉秀“星光?不夜城”、光明城古玩一條街、浦西時尚街區夜間消費一條街等一批示范樣板,形成一批管理規范、特色鮮明、功能完善、人氣集聚的“夜豐澤”地標、“夜消費”街區和“夜都市”商圈,點亮豐澤星空。鼓勵發展“新零售”“宅經濟”“不接觸消費”,推動大型實體店向智能化、體驗式、主題商城等綜合服務體轉型。擦亮“豐澤購物節”品牌,舉辦“婚博會””美食嘉年華”“汽車文化節”等活動。
高端專業服務業。加快建成專門專業服務業集聚區,提升科技服務、創意設計、法律服務、中介、會展等服務業競爭力,打造服務大泉州的專業服務業高地。做強做優律師、公證、仲裁、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業,加快引進高端法律服務機構。提升發展會計、審計及稅務服務業,積極引進與培養具有跨境、跨國財務管理與服務能力的國際性事務所,支持財務服務企業應用智能信息技術提升服務效率。重點打造企業總部管理服務連鎖品牌,構建相對穩定的咨詢行業與服務體系。發展高端專業技術服務,加快發展科技信息交流、技術孵化、科技成果評估和科技鑒證等服務,推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提升教育和人力資源培訓、體育休閑等服務業質量。
(三)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順應科技、產業跨界融合的大趨勢,緊扣科技革命與市場變遷的時代脈搏,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豐澤面向未來發展開拓強勁的新增長點。
新基建新經濟。扎實推進知創產業基地、軟件與工業設計基地建設,培育形成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知創產業,加速推進泉州知創產業園建設,以中國(泉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項目建設和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為核心,構建以知識產權服務為支撐的產業生態體系。大力發展工業軟件產業,爭取國內外知名工業互聯網落戶豐澤,集聚一批關聯軟件企業和研發人才。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產業,支持在豐院校辦好工業設計專業,加大校企合作,打造為全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的工業設計高地。
電子信息產業。強化自主創新及應用,依托海西電子信息產業育成基地等,超前布局發展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等未來產業。發展基于個人終端應用的智能可穿戴、網聯汽車、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等智能產品核心硬件技術研發。引進和培育區塊鏈研發、場景應用、計算機系統集成、數據處理等新業態,開展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示范。推進對講機、微波通訊、智能安防產業轉型提升,搶占智能硬件細分市場高地,推進軟件信息企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行業競爭力保持全市首位。
新材料產業。謀劃布局前沿領域新材料,發展半導體材料、紡織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打造新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半導體材料重點發展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及硅基材料、外延材料、托盤材料等集成電路材料,開發激光器、探測器和光調制器等光芯片材料,提升半導體產業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水平。紡織新材料重點發展綠色可降解纖維、功能型紡織面料等功能纖維,實現紡織新材料成果轉化、產品示范應用。新型建筑材料重點發展節能化、智能化、綠色化、環?;男滦徒ㄖ牧袭a品和裝配式建筑結構產品,建設綠色建筑產業園區。
生命健康產業。引進和培育新型第三方醫學檢測服務,加快醫療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以個體化醫療為核心的醫療健康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用于健康管理的可穿戴設備,發展設備、醫療、數據與服務融合的新興業態,加強醫療養護護理,消費品、臨終關懷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培育以個性化、多維度服務為特征的健康管理企業,支持智慧養老企業落戶豐澤。
對接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平臺和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實施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打造全市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緊抓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培育,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影響力的平臺型服務、交易中心,形成平臺經濟產業鏈。引進培育數字經濟產業鏈上下游優質項目,優化提升泉州軟件園,培育若干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示范基地、特色樓宇,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全民數字技能。
旗幟鮮明將科技創新作為豐澤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第一動力源,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科技自主自強,用好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疊加政策,聚力環清源山科創走廊,完善“眾·僑·城”創新創業模式,建成科技創新資源充分聚集、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能力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全市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進一步完善高新技術企業梯度培育長效機制,通過孵化生成、改造提升、對接轉化、引進落地,不斷壯大由初創型科技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構成的創新企業群體。建立健全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探索設立科技創新專項基金,重點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微波通訊、生命健康和新材料、先進制造等技術依賴度較高的科學領域,挖潛和培育若干家“獨角獸”“瞪羚”和“科技小巨人”企業。
(二)布局建設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平臺
主動跟進環清源山科創走廊的規劃建設,推動泉州創新創業廣場加快建設和招商運營,充分利用華僑大學、泉州師院、黎明職業大學、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等在豐的高等院校、高職院校的優勢學科外溢效應,抓緊布局“微科技園”“知識經濟圈”,鼓勵與全市行業頭部企業、上市公司進行產學研深度合作、協同創新,設立雙創機構,開展應用型、工藝型技術研發、中試和成果轉化。加快推進小米谷倉泉州“科技+消費”孵化基地建設,遴選、輔導、孵化一批新項目、新產品、新企業進入小米生態鏈體系,逐步培育創客社群、科技賦能、資源共享、互相協作的良好眾創生態系統。繼續加大力度招引大院大校、世界500強企業和央屬企業在豐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爭取中化、聯合石化在豐設立化工新材料、紡織新材料研究基地。全力支持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天津大學電路集成及人工智能研究院、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南京環保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開展智能智造、機器人技術、智能技術、生態治理技術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打造具有強大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支撐與服務平臺。支持全市各行業的龍頭企業、上市企業在豐澤設立細分領域的研發平臺或與新型研發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集中營造創新生態系統。
持續深化產城人融合,加快發展載體建設,推動各類產業園區、基地、眾創空間等資源和要素整合提升,推進都市產業集聚,分類整合周邊零散亂企業入園,形成區域相鄰、業態關聯的產業空間載體布局。全面融入環泉州灣都市產業發展布局,引入價值創新園區(Value Park)理念,以泉州軟件園、東??缇畴娚虉@、泉州知創產業園、福建海西國家廣告產業園區、海西電子信息產業育成基地、華僑大學(豐澤)創新創業園為基礎,按照“產業龍頭+主導產業鏈+產業創新中心+產業資金+產業服務平臺+產業社區”的“六個一”模式,摸清梳理園區家底,確定價值創新能力提升方案,精準補齊補強核心要素,加速打造科技園區“升級版”。突出頭部企業引領作用,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項目入駐,推動園區在設計研發、科技咨詢、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創業孵化、政務服務等方面的資源共享。整合提升園區周邊的公共服務資源,提供優質教育學位,打造高端人才社區和青年“潮空間”,解決園區人才的后顧之憂。
序號 |
園區名稱 |
發展定位 |
1 |
泉州軟件園 |
系泉州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核心園區,重點圍繞“互聯網+”領域,以創新研發領頭,發展云計算、物聯科技孵化、智慧城市、智慧制造、科技體驗展示等產業。 |
2 |
東??缇畴娚虉@ |
系泉州市跨境電商的集聚區,重點規劃建設2.8平方公里的生態圈,打造“兩大片區,六大中心”,包括創業孵化區、核心示范區,生態圈運營服務中心、跨境電商人才培訓中心、產品供應鏈中心、物流倉儲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大數據信息中心。 |
3 |
福建海西國家廣告產業園區 |
重點發展廣告設計及傳媒、軟件游戲開發、工業設計、新媒體等行業,及直播產業基地、聯盟及相關產業配套服務,促進廣告與印刷、文旅、體育等相關產業融合。 |
4 |
海西電子信息產業育成基地 |
重點以智能制造、通信網絡、信息服務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涵蓋網絡安全、智慧服務、檢測認證等配套,形成智能電子產業集群。 |
5 |
華僑大學(豐澤)創新創業園 |
重點發展新材料、環??萍?、應用化學、工業設計、智能制造、物聯網、芯片等新興產業。 |
6 |
泉州知創產業園 |
重點打造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典型園區和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展示窗口。 |
(四)打造人才創新創業創造高地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圍繞打造現代產業新體系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深耕人才“港灣計劃”,加強營智環境建設,加快集聚符合產業發展實際的各類優秀人才,激發創新創業的活力與潛力。
突出產才融合、以才促產,圍繞豐澤區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和前瞻產業、方向覓才,動態更新發布人才引進指導目錄(人才發展指南),加大緊缺急需人才引進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實施精準引才專項行動,不斷突破人才增量、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引領和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創二代”企業家,支持企業高管、行業專家、留學歸國人才、連續創業者創業。實施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辦好“華創論壇”“清源講堂”系列活動。
突出用人單位主體作用,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加快導入現代產業制度,用先進的管理理念、科學的決策機制、現代的人資體系、良性的股權結構,積極主動做好人才的引、育、用、留工作,樹立“以人為本”“以用為本”的人才工作思維,拓展人才自主認定,以實績評價人才,既注重引進高端人才,又注重培育基礎性、技能型實用人才,為人才實現價值提供干事創業平臺。
突出平臺引才聚才,積極推動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博士后工作站、專家工作站等人才平臺聯動發展、提檔升級,為人才施展才華、實現價值搭建舞臺。深化校地企三方共建,鼓勵企業“柔性引才”,加強二元制辦學、新型企業學徒制等人才培育合作,弘揚工匠精神,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師隊伍,打造區域性、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中心,做足做大做強平臺引才匯智、創新孵化、成果轉化功能。
突出提升服務水平,采取“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模式,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加大金融、項目、培訓支持和教育、衛生、住房等保障力度,兌現人才優惠政策,為人才到豐澤安居樂業提供全鏈條、全周期服務。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大力宣傳人才創新創業的先進典型,持續營造“尊才重才愛才用才”的社會氛圍,厚植“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環境。
緊抓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機遇,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和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和更深層次的改革,推動以豐澤為核心的跨境跨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加快形成,打造國際城市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拓展國際國內雙循環市場,構建有效支撐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區域治理模式。
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優化直播電商布局,加速培育本地電子商務平臺,大力引進國內知名電商平臺。推進專業展會、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生產基地、快遞物流聯動發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健全現代流通體系,統籌推進城東火車站、北峰動車站周邊商貿物流功能布局。推動民營企業成為開拓市場、暢通循環的主力軍,推動僑資僑智成為經貿合作、融通內外的橋梁紐帶。
提升消費創新引領升級。順應消費升級趨勢,繁榮消費市場,加快商貿服務業創新發展,推動文旅消費、健康消費、夜間消費提速提質,鞏固提升全市時尚消費中心地位。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大力發展數字商貿新模式新業態,培育時尚消費地標、特色文旅消費熱點,謀劃建設一批示范性商圈、特色商街、夜間經濟集聚區、社區便民商圈,打造綜合性品質消費核心區。創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新基建與數字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民生補短板、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引導和生成一批引領性、帶動性、根植性強、增強中心城區發展后勁的重大項目。創新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加大新產業新業態招商引資和培育發展,提升招商專業化水平。強化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與政府投資結構。發揮政府投資的撬動作用,做好資金籌集,引導擴大社會投資。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深化“五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
加快都市型鄉村建設。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建立健全城郊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豐澤特色的都市型鄉村振興之路。拓展農業新功能新價值,依據自然風貌、人文環境、鄉土文化等資源稟賦,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農業產業新業態。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質量。深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發展數字農業,實施“互聯網+農業”,推進農、林、漁等電商經營業態發展。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原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為主體,盤活原村集體土地資產,大力引進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多元化驅動原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原村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加強原村集體“三資”監管,健全完善財經制度,規范財務管理,建立常態化監督審查機制。主動融入“海上泉州”建設,穩定漁業生產,以建設蟳埔民俗文化村為基礎,積極發展濱海旅游業,輻射帶動周邊漁村繁榮發展。
深度融入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先行區建設,用好用足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政策,健全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機制。加快推進東??缇畴娚躺鷳B圈“兩片區、六中心”建設,培育基于實體市場的跨境電商供銷一體化生態圈,促進傳統專業市場集群轉型升級,打造中心市區跨境電商供銷數字化、一體化新業態。借助國家對外商投資新領域開放的有利時機,主動加強與在外豐籍客商、海外僑商、臺商以及境外商協會的聯絡,加大對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服務業等領域的精準招商。深化與港澳臺地區文化交流,開展體育賽事、文化考察和交流分享等品牌活動,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深度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發揮豐澤作為泉州中心城市核心區的戰略區位優勢,主動服務“一灣兩翼三帶”空間格局,突出與周邊其他兄弟縣(市、區)錯位發展,全面推進基礎設施、科創資源、產業平臺、要素市場、公共服務等領域互聯互融,不斷加深區域間的交流合作。做深做實新時代山海協作,對接順昌縣開展山海協作對口幫扶,進一步完善交流協作機制,支持順昌縣富余勞動力到豐澤創業就業,拓展經貿對接,深化特色現代農業、數字經濟、電子商務、文化旅游合作,推動兩地產業園達成園區協作。
深度融入兩岸融合發展實踐,搶抓中央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戰略機遇,堅持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深化對臺各領域融合。聚焦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生技醫療、金融服務、新基建、文旅文創等優勢產業領域,精準對臺招商引資引智。健全臺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接服務機制,推動與臺灣高科技企業、領軍人才共建創新平臺。全面落實落細各項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增強在豐臺胞臺商生產生活保障;積極探索兩岸基層治理有機融合新模式,支持臺灣同胞參與社區治理和營造。積極引進臺灣知名大學、教育集團合作辦學,建立學者互訪交流機制。以臺灣青年就業創業為依托,借助豐澤留聯、豐澤青商會、香港豐澤同鄉總會等平臺,完善華創園、泉州知創產業園、海歸E谷建設,吸引更多的臺灣青年、留學生來豐澤創業生活。支持閩臺緣博物館等兩岸交流基地和眾多宮廟宗祠發揮重要載體作用,深化兩岸閩南文化交流交往和傳承發展,促進心靈契合。
牢固樹立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以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為目標,以加強系統集成改革為主線,以便民利企為導向,以“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為抓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弘揚政企互動好傳統,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環境,在“搶年輕人、搶總部、搶上市企業、搶科創平臺、搶工業互聯網”的區域競爭格局中贏得先機。
健全通辦聯辦服務機制。搭建全方位、多環節的優質高效的企業服務機制,完善區行政服務中心及街道、社區服務站(所)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建立園區、街道、區行政服務中心的三維聯動體系,加強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等進駐行政服務中心的動態管理。加快政務服務向基層下沉,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事項進駐社區服務站(所)辦理,優化代繳代辦代理等便民服務,實現更多“一站式辦好一件事”,更好地解決群眾服務“最后一公里”。
健全權責清單調整機制。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目標,根據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和有關政策文件調整情況,在部門“三定”規定基礎上,健全權責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及時調整、完善和公布部門權責清單,規范權責名稱、行使主體、法律依據、履責方式等,進一步明確區直各部門和街道職能邊界,推進區政府部門更好履職盡責。強化規范化建設,逐項制定和完善區政府部門行政權力和公共服務事項辦事指南和運行流程,明確每個環節的承辦主體、辦理標準、辦理時限、監督方式等,提高行政職權運行的規范化水平。
健全新型信用監管機制。探索建立統一的商事主體“容缺登記”材料清單,建立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重點監管為補充、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提升事中事后監管效能。搭建市場主體智慧監管平臺,探索開展大數據監管,運用“大數據+”提升新經濟企業監管服務水平。分類制定差異化的監管實施細則,建立標準指標與彈性監管相結合的監管制度,優化新興產業風險防控體系,實現對重點領域和創新領域的差異化監管。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統籌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培育發展信用服務市場,以品尚社會信用建設基金會為依托,完善具有帶動和示范作用的公益性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更深層次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調動全社會積極性,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建設民營經濟發展示范城區。學習弘揚“晉江經驗”,引導民營企業心無旁騖做實業。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健全民營企業服務保障機制,強化黨委和政府與協會(商會)組織、產業聯盟、民營企業溝通協商機制,提高“政企直通車”服務效能。健全依法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的制度,破除制約市場競爭的各類障礙和隱性壁壘,在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建立明星梯隊企業培育庫,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引導零散產業集聚發展,推動產業集群培育升級,打造高黏性的產業生態圈,培育打造一批百億產業集群。完善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實施企業家人才隊伍素質提升工程,拓展“以企業家培育企業家”模式內涵,全力打造一支勇于創新、善于管理的企業家隊伍。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全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做強做優兩大區級國資集團公司,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高區屬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支持國企掛牌上市和發債融資,穩妥推進區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強企業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推動國有資本向城市開發建設、科技平臺營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集中,加快做強做優做大。深化國有資本戰略整合,推進國企資源集聚、整合與盤活,成立數家區級國資集團公司。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
完善地方財稅金融體制。推進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增強與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項目的協調銜接,發揮財政保民生、保運轉、促發展作用。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穩步推進零基預算管理。健全規范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配合市級合理劃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提高基本財政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深化政銀企合作,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大力推進企業改制和并購重組。改善面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創新金融產品、支持應收賬款融資、發展供應鏈金融,鼓勵金融機構為創業者提供融資支持。支持興業消費金融、海西金融租賃等金融平臺做大做強,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和平臺在豐設立區域總部。規范發展各類股權融資,培育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持續推進泉州金融供應鏈集中區、海絲基金小鎮建設,打造區域資本鏈條閉環。
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始終,著眼“高端服務集聚成板塊、基層服務全覆蓋”,聚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重構城市治理新秩序,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增加廣覆蓋、多層次、有差異的公共服務供給,解決好基層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滿足市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先行先試“15分鐘社區生活圈”,推動社區服務精細化、專業化、標準化,構建機構健全、設施完備、主體多元、供給充分、群眾滿意的社區服務體系。推進社區服務站提質增效,加強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和社區社會組織建設,差異化、精準化配置公共服務,如保育托管、老年食堂、百姓書房等。結合5G深度應用,加強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打造“有溫度、有情懷”的未來社區、宜居豐澤。探索清單標準動態管理機制改革,創新群眾需求收集研判和共建監督機制。重點發揮國有企業在公共服務領域供給的引領作用,探索混合所有制,鼓勵引導社會專業性力量參與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綠道等高品質公共設施供給。
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鼓勵通過辛勤勞動、創造性勞動增收致富,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突出調高、擴中、提低“三輪驅動”,實施城鎮職工、困難群體、高端人才等群體的增收計劃,推動居民增收與經濟發展同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實施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落實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不斷規范和完善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實施針對大學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的創業促進就業專項行動計劃,全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兌現落實省、市援企、穩崗等各類紓困惠企政策,突出政策保障、資金保障、服務保障,統籌用好線上線下招才引才措施,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人力資源市場。更加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實施“技能豐澤”行動,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加強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健全就業失業登記證實名制、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體系,建立就業狀況定期發布制度,完善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和重點群體就業幫扶體系。探索設立人力資本國有企業,加速推進人才服務專業化、機制化、公益化。持續擴大就業規模,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
(三)構建均衡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持續深入開展“五名”培育工程,實施校長隊伍“領航計劃”和教師專業成長“強師計劃”,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立足建設市域教育中心,扎實推進“省首批教育強區”建設,建立公平公益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推動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鼓勵高中階段教育優質多樣特色發展。合理科學布局中小學教育資源,深化中小學新改擴建工程,建設清源學園,規劃建設西?;ㄔ放涮子變簣@等學前教育項目9個,推動移交區國投舉辦學前教育項目7個、第五中心小學毓才校區、北峰中學擴建等義務教育項目13個、泉州市第九中學城東校區、東海中學新校區等完中教育項目5個、工商旅游學校教學樓等職業教育項目1個。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基本建成廣覆蓋、?;?、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實施高質量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緊缺型職業人才培養和產業學校,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全力支持在豐的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做優做強,培養一批“國字號”特色校,培育一批在省內享有知名度的特色高水平專業和專業群。充分整合社區現有資源,以區老年大學為中心指導、協調街道和社區老年學校規范辦學,形成覆蓋廣泛、靈活多樣、特色鮮明、規范有序的老年教育體系。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構建全生命周期教育的課程體系及社區教育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學習型城市。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計劃,健全教師培訓培養體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堅持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創新醫防協同機制,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給保障、綜合監管、編制使用和人事薪酬等制度。完善醫療協作機制,推動“三醫聯動”向“全聯”“深動”發展,探索構建優質高效、上下聯動的全方位區域醫療協作模式。
加強區疾控機構的基礎設施、技術能力和標準化建設,完成區疾控中心、區婦幼保健院新院址項目建設并投入運行,完善提升專業設備、專業技術車輛和專業隊伍等配置,至少建設一個區疾控中心二級實驗室,建成8個及以上數字化預防接種門診,實現疫苗全程電子追溯,以街道為單位的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95%以上。鞏固提升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艾滋病防治示范區創建成效,健全疾病預防控制三級網絡,深入推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重性精神病“醫院—社區”一體化規范化管理與綜合防治新模式,以及PITC防艾體系、結核病“三位一體”防治模式。健全政府主導的重大公共衛生財政投入保障機制,改善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用房和醫療救治設備等基礎硬件,進一步發揮基層機構在傳染病防治的網底作用,引導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格建設(加掛)社區醫院,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爭取在區域發展及流入人口增長較迅猛的東海等片區規劃增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相關業務用房和人、財、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與保障。加強中醫藥傳承發展,深化中醫“四名”建設,建成正骨醫院北峰院區,深化正骨醫院與福建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的醫教研協同發展模式,進一步擴大正骨醫院中醫骨傷特色??破放?、泉州南少林正骨流派傳承工作室的影響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疾控、婦幼機構綜合改革,探索建立“公益一類保障、公益二類管理”的公共衛生專業機構運行新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完善綜合研判、監測、預警、報告、救治等應對處置方案,加強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儲備,構建醫療衛生機構、醫藥物資配送企業、區域倉儲基地等實物儲備與產能儲備相結合的保障網絡。建成我區首家具有示范的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試點,加強嬰幼兒托育機構的衛生健康管理和相關業務培訓等工作,提高嬰幼兒照護服務的衛生健康規范化管理水平。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建設。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良好風尚。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全民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落實老年人各項優待政策,加強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健全“防、治、管”相結合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增加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老年醫院和康復醫院,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推進醫養結合和老年人心理關愛試點工作,深入開展老年常見病、心腦血管、康復護理、中醫健康養老等健康服務,建立健全高齡、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老年健康養老服務能力。培育養老新業態,支持智慧養老企業或智慧養老示范單位落戶豐澤,探索推進與民間社工團體單位的協作,建立老年人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滿足多層次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創建一批老年友好型社區,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發展健康產業、體育產業,推動“體育+”融合發展。
堅持應保盡保,健全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精準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力推動小微企業、私營企業等各類用人單位依法參保,著力促進現代服務業以及網絡就業創業等新型業態積極參保。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求助體系,規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完善臨時救助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工作,提高救助效率,加快建立健全兜底有力、響應及時、覆蓋全面的救急難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措施,建立健全“租購并舉”住房保障體系,有序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強化租賃市場的規范化管理,推進住房租賃產業發展。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保障婦女平等獲得就學、就業、社會保障、婚姻財產和參與社會事務等權利和機會。健全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咨詢機制,完善并落實促進婦女創業就業政策。強化對未成年人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的依法保障和社會責任,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導,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暴力等傷害,綜合防控未成年人網絡沉迷、青少年近視。大力發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基本建成覆蓋全區的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比例不低于15%。深入實施母嬰安全行動,擴大婦女乳腺癌宮頸癌檢查覆蓋范圍,逐步普及宮頸癌疫苗,適齡婦女宮頸癌人群篩查率達到60%以上,乳腺癌人群篩查率達到50%以上,推動宮頸癌乳腺癌早診早治療。健全流動兒童、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反家庭暴力經常性工作,統籌和創新家庭工作。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區建設戰略,全面對接生態省、山水田園城市建設,努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設高顏值的美麗豐澤。
嚴格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控和環境準入,推進“三線一單”編制成果落地應用,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深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全面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健全多元化生態補償制度,強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濕地生態補償。落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完善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終身責任追究。嚴格落實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深化落實河湖長制,推行林長制。持續開展綠化美化行動。深入推進環境網格化監管,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深化水土保持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藍天工程,持續推進涉氣“散亂污”企業整治,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健全完善輕微污染應對;深化交通道路、建筑工地、餐飲油煙等重點部位治理,全鏈條系統推進固廢(危廢)問題整治。實施碧水工程,加強北渠飲用水源地保護,健全晉江西溪和近海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機制;持續深化消滅劣V類水體、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專項行動,加快推動城東霞美新天溝整治工程、城東片區八攔壩排洪渠建設工程、北峰片區小滯洪區連通渠新建工程、黑臭水體治理后期管養服務政府采購項目等市政排水排污項目建設和投用。實施碧海工程,深化藍色海灣綜合整治,提升泉州灣海域、海岸線的生態質量。實施凈土工程,強化工礦企業土壤環境監管,防范土壤污染。重視新污染物治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遵循公園城市理念,把清源山、桃花山、大坪山、晉江、洛陽江的生態價值深度融入城市、融入市井生活,以生態連綿帶建設為主抓手,強化山線綠道、生態廊道,加快社區公園等建設,優化提升南埔山、桃花山和大坪山等景區,深化晉江、洛陽江兩岸景觀環境綜合整治,讓城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拆違建綠、破硬覆綠、拆墻透綠,逐步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增設一批兼具藝術性、生活性的城市家具小品,營造宜人的城市空間環境和豐富的公共空間體驗。
進一步探索經濟轉型升級與生態文明建設正向互動新模式,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嚴禁高耗能行業的新、改建項目落地。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綠色產品、綠色工廠,構建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校園、綠色社區等創建行動。開展碳排放達峰行動,推動近零碳排放、低碳城區、低碳園區、低碳社區試點建設,倡導低碳生產、生活和出行,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主動落實《泉州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配置,增加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塑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權益,促進豐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教育人民,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立足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加強和改進文明城區創建管理,建立健全常態化創建和考評機制,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推動移風易俗向縱深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開展“泉民開講”宣講活動,依托我區高校、文博機構等社科文化資源密集的優勢,加大社科文化宣傳普及工作,提升群眾社科文化素養。廣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社區、文明家庭創建,激活文明細胞,筑牢文明基礎。持續推進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主題實踐活動,促進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續提升。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努力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力推進區域內“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文化遺產點的搶救修復和利用,支持做好考古和遺產研究工作。強化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提升56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力度和管理水平,加大文化遺產知識科普和文物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各界文物保護意識和自覺。主動融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建設,加強區域內由“南音”“南戲”“南拳”“南建筑”“南派工藝”組成的“五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打造南少林武術、蟳埔民俗文化等特色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的知名品牌。積極推動閩南文化生態園中心館、非遺傳習所、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等載體建設,加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探索非遺保護傳承利用的新途徑,借助網絡直播帶貨形式,積極推廣非遺項目。
著力建設豐澤文化新地標,建立健全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總分館機制,構建覆蓋全區、三級聯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古代書院復建,推動標準化配置街道綜合文化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圖書室(百姓書房)建設。建立公眾文化需求的反饋制度,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通過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新建擴建等方式,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結合“智慧城市”等國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加快構建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和網絡服務平臺,開展數字化研發應用。鼓勵通過社交軟件、移動APP等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模式,實現全區公共文化“一站式”“訂單式”“互動式”服務。實施海絲文化交流工程,積極配合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閩南文化節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辦好“海絲民俗”文化旅游節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動。積極開展文化貿易專題對接交流活動,精準組織文化貿易重點園區和企業組團參加廈門文博會等境內外文化類重點展會,特別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業合作。積極扶持文化貿易企業在文化出口、公共服務平臺等方面的建設,鼓勵文化貿易企業加大對文化出口產品和服務的研發投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積極培育、送選和推介優秀作品參加國家“五個一”工程、文華獎、群星獎評選以及全國性文學藝術獎項評選。
鞏固“智能化建設推進年”“社會化治理活動年”的創建成果,強化“強基促穩”創新實踐和制度固化,持續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全力保障社會大局安定穩定,構建更加管用的大網格、大調解、大防控城區治理體系,推動城市發展與治理良性互動、秩序與活力融合共生,打造更成熟更定型的“首善之區”。
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落實國家安全戰略部署,大力加強維護國家安全工作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嚴格落實反間防諜主體責任,嚴密防范和堅決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完善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體制機制,培育發展國防科技工業領軍企業、優勢產業和產業集聚區,推進知識產權國防科技工業試點,促進企業“民參軍”。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全力支持部隊練兵備戰。持續加強雙擁共建工作,強化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爭創省級雙擁模范區“七連冠”。健全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提升風險掌控力。緊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風險,加強源頭治理力度,著眼征地拆遷、教育、勞動保障、金融、物業等重點領域隱患風險和矛盾糾紛的預防化解,注重防范化解個人極端風險,將隱患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持續深入開展社會公共安全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專項行動。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強化網絡數據和用戶個人信息保護。
大力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矛盾多元調解機制”和“信訪評理室”,暢通“互聯網+信訪”的群眾訴求表達、權益保障通道,形成信訪事項辦理責任閉環。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四個萬家”“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推行“最多投一次”陽光信訪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四門四訪”、全區重點領域、重點群體、重點問題和重點人員信訪矛盾隱患排查和重要情況即有即排機制,加速信訪積案有效化解。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暢通社會組織和各類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統籌運行綜治中心、網絡理政中心、公安指揮中心、數字城管中心、文明天氣圖和信訪信息平臺,推動數據一網歸集、事件聯動處置。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深化“雪亮工程”建設聯網應用,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堅決防范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和新型網絡犯罪。持續抓好抓實最高人民檢察院“一號檢察建議”的監督落實,進一步凝聚部門合力,建立健全預防性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機制,促進校園安全建設,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扎實推進“八五普法”,深入推動“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落實,培育壯大法務綜合服務產業園,集聚發展法律服務產業,加強基層法律服務供給,深化“一社區一法律顧問”“一地一品”建設,推動社會有序參與、社區依法而治、居民循法而行。
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建立風險管控更加科學、綜合治理更加有效、法規標準更加健全的城市安全管理體系,建成能夠應對發展中各種風險、有快速修復能力的“韌性城市”。強化城市安全源頭治理,加強城市交通、供水、排水防澇、供氣和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過程中的安全監督管理,加快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加強應急避險設施、人防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安全功能。開展災害風險普查,加強精準監測預警,提升洪澇干旱、森林火災、地質災害、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加強完善城市市政消防火栓、消防車通道等公共消防設施建設管理,提升城市火災防控能力。持續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強化食品檢測,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跟蹤和產業鏈全程可追溯制度。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綜合治理,加強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設安全產業示范園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防汛基礎工程和設施,加快排水系統空白點建設。深化安全生產領域改革,完善和落實安全監管責任制,加強應急管理綜合執法,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預防控制體系,建立城市風險隱患定期排查、情報信息研判預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風險防控協同等機制。
擦亮豐澤社區品牌,持續擴大豐澤“楓橋經驗”示范試點社區建設,長效推進老舊城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區創建、社區服務提升、平安社區創建等專項行動。高質量統籌推進社區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和心態的有序發展,營造社區綠色生活場景和消費場景,努力建設宜居宜業、智能智慧的城市社區和功能復合、職住平衡的產業社區。健全社區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推動社區便民服務集成。優化拓展“看豐澤”平臺功能,集成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生活服務、社區服務,提高社區治理智慧水平。健全社區發展治理配套機制,深化社區減負增效改革,統籌整合各類資金、人才向社區下沉。加強和改進社區黨組織對社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探索“區塊鏈+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模式,完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基層組織引領、社會各方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新型治理格局。完善“三社聯動”機制,大力培育發展扎根社區的各類社會組織,以街道為單位建立“社區基金會”,健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機制,支持開展慈善公益、鄰里互助等活動。
十一、有力推進規劃實施,保障實現發展藍圖
實現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必須創新和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充分發揮規劃對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強化宏觀調控能力和監督檢查,確保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順利完成。
認真貫徹落實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穿規劃實施全過程、各領域,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在福建工作期間的重要理念、重大實踐,以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全區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方方面面。
充分發揮各級黨委(黨組)對規劃實施的領導作用。健全重大事項及時請示報告制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全區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能力和專業化能力,把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
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扭住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放,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營造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良好氛圍,凝聚新時代追趕超越強大動力。
(二)強化規劃任務落實
做好規劃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是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規劃,是全區各級各部門的行動綱領,是編制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制定有關政策和年度計劃的重要依據,區級專項規劃要切實貫徹本規劃的戰略意圖和主要任務,確保各類規劃在總體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時序安排上科學有序。
落實目標任務。分解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明確牽頭單位、責任分工、年度目標和推進舉措。組織協調區各有關部門和各街道按照職能分工,確保規劃目標任務有方案、按計劃、分步驟有效得到落實。
(三)強化規劃實施配套
加強政策指引。密切聯系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發展實際,圍繞本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強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協調引導,研究制定必要的財稅、投資、產業、金融、人口、環保等相關配套政策,統籌配置公共資源,有效引導社會資源,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做好要素保障。加強能源、水、土地、資金和人力資源等要素的供給保障,優化有限要素資源分配。強化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與政府投資結構,優先安排涉及民生、創新、環保等領域的財政支出和項目投入。發揮政府投資的撬動作用,引導擴大社會投資。爭取國家和省、市的支持。
(四)強化重大項目支撐
圍繞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重點區域和生產力布局,尤其是在基礎設施、現代產業、重大科技創新、綠色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組織策劃和實施一批事關全局和戰略發展的重大工程項目,并力爭更多項目納入泉州市相關規劃。健全重點項目儲備庫,形成竣工一批、啟動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機制。對納入規劃、年度計劃的重點項目,實施綠色通道制度,優先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融資安排,確保如期完成。強化項目建設全過程臺賬管理,提高項目建設的協調服務水平。
(五)強化規劃實施監督
廣泛調動公眾參與。加強規劃的宣傳和解讀,增強公眾對規劃的認識和了解。推進規劃實施的信息公開,健全政府與企業、市民的信息溝通和反饋機制,提高規劃實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發揮新聞媒體、群眾社團的橋梁和監督作用,促進各級各類規劃有效實施。
切實加強評估檢查。做好對納入規劃指標、政策措施和重大項目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自覺接受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檢查。依法開展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評估報告提請區人大常委會審議。創新評估方式,引入社會機構參與評估,增強規劃評估的科學性和廣泛性。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的問題,做好重大問題的跟進研究和政策儲備,確保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